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山非遗 > 传承活动

【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剪纸市级传承人刘士标:《我的70年剪纸之路》

作者:点击率: 发布时间:2021-04-12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百年间的武汉始终以

独特的城市气概屹立时代潮流




从毛泽东到访武汉的次数

可见对这座文化底蕴灿烂丰富的城市

有着特别的偏爱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是由政协武汉市委员会主管,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办的一份大型文史月刊,以“亲历、亲见、新闻”为特色,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获湖北省优秀期刊。让历史亲历者口述文章,让专家与市民近距离交流武汉历史文化。



     近期,《武汉文史资料》2021年第2期“文化传承”栏目刊登文章——《我的70年剪纸之路》,该文由青山区非遗保护中心选送,武汉剪纸市级传承人刘士标口述,江汉大学非遗研究中心赵亚琪整理。


让我们一起见证

刘士标老师的七十载剪纸情缘……





我的 70 年剪纸之路
◇ 刘士标(口述) 赵亚琪(整理)



      剪纸最早出现在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剪纸艺术已经初具雏形。到隋唐时期,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一把剪刀,几张纸片,一场剪刀与纸的纵横捭阖即将上演,花鸟鱼虫不在话下。经过千年的风吹、千年的日晒、千年的打磨,剪纸艺术如今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别具匠心地展现出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风貌。





      剪纸之道,纵横南北,地域差异,确实显著。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具体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细腻秀美,北派粗犷豪放。北派剪纸多用剪刀剪制。而刻的方法是用特制的刻刀雕刻,又称刻纸,作品风格严谨、细腻,装饰性强,南派剪纸多用这种方法创作。从表现技法上讲,又分为阳剪、阴剪。阳剪讲究“线线相连”,阴剪强调“线线相断”,阳剪、阴剪是相对相生的。而我致力一生的剪纸艺术,则是结合南、北两派之长,融通其意,剪刻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派剪纸之风范。汉派剪纸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城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

 


与民间工艺剪纸结缘

  “月是故乡明”,我的故乡在有“小汉口”之称的湖北监利,那里是激发我体内艺术萌芽的源头。监利市的朱河镇民间艺术发达,手艺人层出不穷,个个技艺精湛,他们制造出来的民俗工艺品传承着中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两个邻居一个是做类似于龙、蚌河精扎纸的,另一个是做唱戏的帽子、刀具、衣服的,就是戏魁。我打小就对这些着迷,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邻居之间的点滴熏陶,让我每天放学最大的念想就是走进纸扎铺、戏帽馆去看一看、瞧一瞧,看他们制作出一些东西。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想学他们剪纸,简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剪了一段时间后,邻居就不让我去学了,怕我把手艺学走了,他也要吃饭呀。年仅8岁的我,为了学这门剪纸手艺,也是费尽了心思。我到处去捡烟头,剥开外面的一层烟纸,换成家里的新纸,包裹成烟卷送给邻居抽。每当邻居家里需要人的时候,我都招呼一帮小伙伴们迅速赶去帮忙,这一来二去,和邻居们也算打了个熟识,时间长了,他们也就不排斥我学他们的手艺了。在纸扎店和古装戏服店窜来窜去的这段经历到现在我仍记忆深刻,去邻居家闷着头看,然后回家拿着废弃的烟纸壳、废旧的盒子剪出蝴 蝶、龙等图案,学了不少花样。我就这样偷 师学会了剪纸,入门越久,兴趣越浓,由此开启了我和剪纸一生交错的生涯。

 


走上工业剪纸之路

  跟随着老师傅一直学到1950年,那一年我10岁。只记得转过一年,家乡发了大水,我们的家被淹了,我跟着父亲到处逃荒,到了长沙,就靠剪纸赚些盘缠以供生存。1953年回到家乡监利,我又重新有了剪纸的机会,到镇上参加美术比赛,剪鱼、剪花鞋,以模仿为主,也是颇有意思。




     1956年,我被招进了武钢,读武钢技校电工专业,迁到武汉市青山区居住。学习、工作之余,剪纸也一直是我崇尚的事业。别人都不太瞧得起,觉得剪纸没什么用。我剪出的那些龙飞凤舞、鞋花、枕花、窗花,充满着乡土气息,到城市以后都不太被接受,和大城市的光环格格不入。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剪纸,可能注定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我开始有了另一个大胆的想法,如何将武钢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剪出来呢?“形成一种新的剪纸模式,将剪纸带出‘婉约派’,走向‘豪放派’。”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开始尝试剪工厂黑板报上的天安门、镰刀、斧头等图案。后来布置车间,我剪的图案派上了大用场,一下我就成了车间里的名人。被更多人喜欢,让我有了干劲儿,从此,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剪纸上。为了剪出武钢的一片欣荣气象,我白天背着馒头、开水下到工矿厂区去采风体验,访问那些操作工、炼钢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辛苦,争取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在作品中呈现出来。于是,武钢的铁水、 钢水、火车皮、高炉、钢包都开始进入了我的创作视野,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紧锣密鼓的准备,奇思妙想的结合,工业剪纸之路由此开启。我突破原有剪纸样式和模式,由最初剪纸只能剪出鞋花、枕花和窗花,到如今可以反映劳动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除此之外,我还引入了北派剪纸的剪刀技法,将各种线条进行组合,同时还汲取了版画、国画的特点,采用套色和染色,让剪纸兼有柔细和粗犷的风格。如《抢修》这幅脱手剪纸作品,表现了两个工人在进行紧张抢修的情景,场面既紧张又轻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统的汉派剪纸,实质上是用刀刻,多为曲线,我引入的北派剪刀技法,用直线、粗线表示高炉,使其更为宏伟壮观;用曲线、细线表示烟雾,使其更为生动自然;用斜线来表示奔腾的钢水,使其更为欢快流畅。事实证明,我的这些做法,将剪纸艺术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引起了较大反响。



      毕业后,我本来在工会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湖北举办了一次大型美术展,各类美术作品争相大放异彩,但美展中剪纸作品却凤毛麟角,在不显眼的展厅孤零零的。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创工业剪纸,让这朵崭新的艺术之花绚烂在民族艺术之林。



     后来,武钢组建了画院,邀请我担任院长,这为我的剪纸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1984年8月,我受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美展,深受鼓舞。其后,我受邀组织的武钢职工剪纸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行。我的《洪流滚滚》《沸腾的武钢》《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系列作品和62位艺人的作品一起登上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时任冶金部部长李东冶主持了开幕式,王任重、张平化等中央领导出席并给予了高度赞扬。在这次盛会中,我和我的同事们运用剪纸艺术反映工业生产和建设的情况,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对我来说,是荣誉,也是动力。



《试轧成功》作者:刘士标



      经过多年的磨练与努力,1989年,我组织举办了中国(武钢)、日本、美国剪纸联展。鉴于我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作工作上的 成就,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我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7年,我的作品《迎香港回归》获冶金部美展大赛大奖。1999年,我的作品《钢花系列》在中国民协、中国剪纸协会举办的建国50周年展览会上获得金奖。2007年,在我参与组织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国风归来”——第二届全国剪纸艺术展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剪纸作品《回娘家》参展。2011年,我被湖北省推荐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炼铁》作者:刘士标


《炉火正旺》作者:刘士标



      至此,工业剪纸艺术在我手上生长发芽,更加生动鲜明地向世人展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突破虽不易,但是却至关重要,一切文明,不能适应当下时代,则将无法传诸后世。



悉心传承古老工艺

  我一直致力于将工业剪纸艺术打造成为家乡武汉的名片、中国的名片。武汉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名镇之一,如今大跨步走向新的发展历程,城市文明建设也仍旧是武汉的灵魂和核心。汉派剪纸艺术在我手中发展和传承,和武钢之于我、以及武钢之于武汉的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这一生的坚守,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热爱的事业,还想为武汉留下最朴素的武钢盛景略尽绵薄之力。




     自20世纪50年代武钢建立以来,一直秉承“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武钢人一脉相承的“严格、认真、忠诚、奉献” 的精神,融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成为武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美丽的大武汉》作者:刘士标


     岁月悠悠,历经百年的沧桑巨变,武汉正以全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一座老城的光荣和巨变。而我的工业剪纸,是传统剪纸工艺与工业钢铁文化的撞击,是武汉光辉岁月的参与者、见证者。“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是我剪下的乡愁,鹦鹉洲是我终身的守候。在青山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我的剪纸事业逐渐形成气候。



《和谐社会》作者:刘士标


     2014年,青山区委、区政府将位于红钢城街和畅社区的青山区民间艺术传习中心的三楼无偿提供给我,开办个人剪纸艺术博物馆,300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初具规模后,经过区政府批准,我开始收徒弟,一共收了5个徒弟,还带了一个老年班,这一带就是十几年。我收徒弟有一个喜好,特别喜欢招收家庭贫困、或者是身体有残疾的徒弟。我也是从生活的困苦里熬过来的人,深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艰辛和不易,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有一点小小的改变,可以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能够传承剪纸工艺,也可以具备一项谋生的技能。我的大徒弟毛明月,身患小儿麻痹症,双腿重度残疾,多年来勤学苦练,终于学有所成。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汉时,他有幸将自己的剪纸作品《青山新江滩》送给总书记,还向总书记介绍了剪纸工艺传承情况。



      国家培养了我,我也希望能为社会奉献一点力量,除我的徒弟小毛以外,还有残疾青年葛海和智障青年小赵,他们都是我的爱徒,也都在剪纸上小有所成,并开始做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工作。总书记希望我们的剪纸工艺后继有人,并殷切嘱咐我们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打造一张独特的中国名片、武汉名片,而他们就是传承剪纸工艺最好的载体



      从我个人层面来讲,随着年岁渐高,我更加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我现在的工作是要把家里的好东西尽快整理出来,将那些能够展示当代文化风貌、历史沿革的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武钢热火朝天生产场景的作品等整理归档交给国家,把它们保存下来,一代又一代形成史料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这也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



《湖北成就》系列(六幅)

《东湖绿道》、《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武汉新港》、《武汉园博》、《鹦鹉洲大桥》、《长江主轴》 作者:刘士标、毛明月



     工业剪纸是我开创的具有武汉特色的剪纸艺术,兼容南、北两派剪纸的特点,形成刻、剪结合的模式。我深知,武钢在发展,武汉也在发展,非遗的传承工作离不开创新,剪纸的技法可以长存,但是剪出来的内容要和时代、城市同呼吸、共命运,这项技能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难忘的武汉2020(一)(二)(三)(四)》 


     70余年的奋斗,我的艺术之路虽然尝遍酸甜苦辣,但是欣逢盛世,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创作的万余件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千家万户。小小斗室,大大价值,见证了武钢的辉煌、武汉的发展。看到我的徒弟们日渐出师,艺术生涯渐入佳境,我无比自豪。我们是新中国培养并在江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也是历史的记录者与见证人。



      我与剪纸情谊深长,与武汉共赴荣光,希望在未来,传承、创新可以让汉派剪纸真正成为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

(刘士标:武汉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亚琪:江汉大学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研究生)





武汉市青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请留言或联系
3091625952@qq.com

图文来源:青山文体荟


首页
馆务公开
咨训动态
免费开放
辅助栏目
青山非遗
创作园地
  • 联系电话 :

    027-86868560
  • 联系邮箱 :

    qsqwhg3@163.com
  • 联系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258号(建设三路口)

Copyright © 2017青山文化馆.鄂ICP备17027030号-1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Wanhu 备案号:鄂ICP备1702703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702000234号